闽清的白岩山,一代大儒朱子为之题词“八闽岳祖”。八闽的山脉主要有武夷山脉、戴云山脉、鹫峰山脉等,白岩山属于戴云山脉的北端,最高处海拔1237米。阅尽名山无数又久居闽北的朱子,为何将此桂冠赠予闽中的白岩山?令人不免诧异。
相传朱子三上白岩山,是在南宋庆元年间,即历史上极其黑暗的“庆元党禁”时期。奸雄韩侂冑大权独揽,朱子遭落职罢祠。接着,朝廷“攻伪”不断升级,先是斥朱子等人为伪党,继而定逆党直至死党,规定“四书”为天下禁书。在此高压下,朱子不少门生学子“更名他师,过门不入,甚至变易衣冠,狎游市肆,以自别其非党”。面临“黑云压城城欲摧”之际,年逾花甲的朱子只能选择循避了。此时,他的同乡后辈,也是门生的闽清县令郑君瑞,不畏权势,顶住压力,悄悄向老师发出邀请函,朱子便乘一叶扁舟,顺闽江而下,避难于闽清。朱子过闽清留胜迹,有了与白岩山的一段缘分。
(资料图)
“八闽岳祖”四个大字题写于白岩山莲花峰的崖壁上。相传朱子题好那气拔山河的字后,将毛笔抛向云端,那笔落入“一线天”岩涧,长成了四方竹,并沿路成片繁殖开来。那竹茎粗如笔杆,叶片似笔毫,寓意白岩山方正挺拔,也寓意四方游客前来朝拜八闽岳祖。如今,四方竹成了白岩山一道独特的风景,沿途绿荫成林。那日,我们从山下的三溪乡三墩村驱车至白岩山山门,尚需20多分钟的车程,从海拔680米的山门登临莲花峰上的白岩寺,爬了1000多级石阶。如登极顶玳瑁山,还需再爬1000级左右的石阶。试想当年朱老夫子在交通十分不便、路径简陋崎岖的状况下,是如何一步一步艰辛攀登的?究竟是什么风景吸引了他老人家?
白岩山是一个石头的世界。莲花峰是一座天然、巨大的石莲花,片片石瓣相托相扶,自下而上,错落有致,垒嵌成一个九五之尊的莲花宝座。宝座之上便是建于唐朝大中元年(847)的白岩寺。古寺虽小却古朴庄重,面临万丈深渊而屹立千年,透出一种大唐气韵。白岩寺背倚五老峰,这五座山峰是五块浑圆如山的巨石,它们相依相靠,摩肩接踵,亲密无间。有如高僧,围而论经,和合不同;又似隐士,桃花源中,心有灵犀。
羊栏床
白岩山的主峰曰玳瑁峰,其实也是由几块巨石相互支撑擎起的最高峰。有趣的是峰顶也是大石林立,互相轩邀,簇拥着一块厚重之石,其上镌刻“威震南疆”四个大字。我以为找到了第一个答案:莫非是白岩山石头的精诚团结、相互支撑、甘当垫底、侠肝义胆,感动了贫病交加、穷途末路的朱老夫子,使他感觉温暖,增添力量?
夫妻树
当一轮红日跃出东海,冉冉升起,当温暖的阳光洒满山川海岛时,东望福州,蜿蜒于群山平原、城市乡村之间的闽江,如一条银鳞闪闪的巨龙,昂首而入东海,浮在海面的岛屿,便是龙珠。南眺戴云山脉,万千山峰,奔腾起伏,近处的永泰姫岩诸峰,参差错列,翠如碧玉。鸟瞰西北两面,山野田畴,溪流鱼塘,桃红柳绿,屋舍俨然,炊烟袅袅……若逢人间四月天,峰顶遍地杜鹃盛开,白岩山方圆数十里,唯此纯粹,唯此唯盛。那杜鹃,枝丫遒劲,抱团聚丛,抗风沥雨,生机盎然。花色品种众多,绛红色、粉红色、黄色、白色,五彩斑斓,令人目不暇接。故玳瑁峰又名“杜鹃山”。
我以为找到了第二个答案:莫非朱老夫子登临玳瑁峰,胸中涌出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”之慨叹?那一定是斯峰斯景激荡着他,使之拨云见日,高瞻远瞩,坚定信念,坚持真理。
白岩山的得名源自山中石白如霜、如玉。明嘉靖年间的闽清人士陈良鼎,科举入仕,刚正不阿,曾上书直言,奉劝皇帝不应兴师动众巡幸而劳民伤财,引发龙颜大怒,遭贬返乡。陈良鼎一直是闽清人的骄傲,他咏白岩山的一首五古诗颇具特色:
白岩真奇绝,望之何皎洁。
清夜吐光芒,好似满山月。
满山的石头因为都富含石英矿成分,所以有着玉骨冰清的容颜,在骄阳之下愈显洁白皎皎。而在月明星稀之夜,月光洒在富含星星点点的石英的岩壁上,正如陈良鼎诗中所描述的,星月与白岩争辉了。所以,这里又是耐得住寂寞的人读书修身的好场所。山中有一古迹,名曰“静室”,四壁皆石,只有一处天然的“门”与“窗”。相传是明代翰林学士黄文焕的读书处。书室临窗不远,有一块岩石如倒挂的钟,当黄文焕读书久了想打瞌睡时,钟就“当”地响一声,提醒他读书不可懈怠,原来是岩上一株枳树落下的坚果,不时敲钟督促学子,后来功成名就的黄翰林为之题词“倒挂钟”与“静室”。
那日我们登白岩山,游兴甚浓,乐而忘返,下山至“仙人镜”景点时,天色渐黑,抬头只见一座巍巍石崖直插云天,如斧劈刀削一般平整的岩壁上,十分工整地浮现出一块长约三丈、宽丈许的镜子,如人工镶嵌一样精致。“镜面”在夜幕下闪着寒光,照得山谷愈发冷清、寂寥。当地相传,天宫七仙女经常下凡游览白岩山,当地的土地爷特在此镶块大镜子,好让仙女们理鬓补妆,心情愉悦地游山赏景。
我以为这是第三个答案:洁白一身、寂静无语的白岩山,最适合朱老夫子的秉性,他老人家无论骄阳下还是星月里,都喜欢与白石为伍。
骆驼峰
白岩山还是一座鬼斧神工、形态丰富的大山。山上108景,景景都有名称,景景犹如一幅图画。如骆驼峰,肖似一只高耸驼峰、忍辱负重、默默前行的老骆驼。
骆驼峰
“蟒蛇出洞捕青蛙”就如一组生动的连环画:第一幅是山中茂林深处,伸出一块大石,状如蟒蛇头,欲捕眼前的青蛙;第二幅是警觉的青蛙发现天敌,急忙逃生,一蹦就到十几里外的山下;第三幅是垂涎欲滴的蟒蛇,闪着绿光的两眼仍紧盯着山下田间的青蛙,惊魂未定的青蛙正回首张望。
南蛇出洞
山腰有一岩洞,一条石鱼一丈八尺长,悬挂洞中,鱼头伸出洞口,游人用手摇晃,鱼尾似乎还在摆动。相传,古时山下乃有湖泊,一只鲤鱼精兴风作浪,涂炭百姓,土地爷将之捕捉,用岩石夹在洞中,欲坠不坠,半死不活,故名“悬鱼洞”。
著名的龙洞藏在骆驼峰的肚腹,探访龙洞实属不易,必须攀爬一条悬崖峭壁,龙洞门仅容一人侧身而进,但洞内另有天地,可登七层楼高的洞中之洞。
“白玉泉”为宋代诗人白玉蟾游山所得而名,洞中泉水潺潺,终年不息,清澈甘洌。“蛙嘴岩”似一只巨蛙,张开血盆大口,敢吞日月;“风动石”有如累卵之危;“石笋”数根,则亭亭玉立……让你见过后便萦系于心,难以忘怀。
我不知道朱老夫子见过山中几多景,是否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,但对白岩山气象万千的自然风物,他一定收获满满。这也该是第四个答案了。
于是,集理学于大成的一代大儒,端起如椽大笔,一挥而就——“八闽岳祖”。
(作者:唐颐记者 林钰颖)
关键词: